来源:金融时报

  为什么银行要违规手工补息?

  违规手工补息有哪些危害?

  ——网友“二三三二”

  金融时报社答网友:

  此前,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,对违规手工补息进行整治。这件事引起大家关注:银行怎么还能偷偷给利息?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关注到,网友“二三三二”就提出了疑问:“为什么银行要违规手工补息?违规手工补息有哪些危害?”

  所谓“手工补息”,又被业内称为“息外之息”,手工补息本来是银行发现利息算错时用来纠错的,但现在有些银行为了拉大客户,绕过内部规定,偷偷给大客户高利息。比如,向大客户承诺,明面利率按规定走,但到期后私下再补一笔钱,让实际利息比明面规定的更高。

  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到,此前违规补息的花样可不少:有的直接在合同里约定私下补钱;有的按账户存款日均金额算利息,活期利息可以和定期差不多;还有的设置分层利率,存款超过一定金额就突破规定上限。据介绍,之前违规补息的利息差额大概在0.1%至1%之间,违规补的利息甚至占总利息支出的七成。

  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,还让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打了折扣。要知道,能享受这种“补息”的往往是大客户。部分大企业靠着议价能力,倒逼银行违规补息,而这些大客户利用议价优势将银行贷款再存回去,靠违规补息赚差价,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,还挤占了小微企业的资金,让小企业货款更难收回。同时,这种靠拼利息拉客户的模式让银行间形成恶性竞争,而不是专注于探索合理定价。总体来看,对银行来说,“手工补息”增加了成本,坏了规矩;对大企业来说,“好赚的钱”让其失去了专注主业发展的动力;对中小企业而言,更是被挤占了宝贵的信贷资金。如此一来,渐渐沦为了“多输游戏”。

  监管部门叫停违规补息,就是要纠正上述问题。简单来说,整治违规手工补息,可以让银行“钱袋子”更稳,更好地帮企业搞生产。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了解,通过整治违规手工补息,银行每年能省下800多亿元,这样一来,银行手里的资金更充足,既能更好地给企业贷款,支持工厂生产、店铺经营,还能防范金融风险;同时,让钱“活”起来,以前有些企业靠违规补息赚差价,钱在金融系统里空转“不干活”,规范之后,企业发现把闲钱存银行赚不到高利息了,就会拿去扩大生产、搞技术研发,比如开新工厂、研究新产品。这样一来,经济就能更有活力,新产业、新技术也能更快发展起来。特别是中小企业,也更有盼头,规范后大企业没法套利了,就能腾出资金偿还小微企业货款,解开拖欠账款的死结,实现了“避免资金沉淀空转”的目的。

为什么要向违规手工补息说“不”?  第1张